健康产业大发展呼唤更多中医药技能人才
《中医医疗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显示,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结构、质量上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城乡基层中医药人才、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医疗资源快速增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行业产业链逐步由病中治疗向病前预防和病后康复延伸,催生了中医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旅游等新业态的快速形成和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引发了中医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机构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人才需求量的快速增加。
为引导中医药职业院校有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全国中医药行指委组成课题组,由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对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行业企业及中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摸清人才供需矛盾,对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层次、专业和类型结构等提出政策建议。
本科和中职院校多,专科院校少,不利于贯通培养
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设置中医药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92所,其中中医药类院校9所,西医药类院校50所,非医药类院校33所。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招生25073人,毕业20146人,在校生72587人。我国设置中医药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共319所,其中中医药类学校42所,西医药类学校117所,非医药类学校160所。2015年,全国中职学校中医药类专业招生32191人,毕业30500人,在校生91140人。
课题组发现,设置中医药类专业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与中职院校的数量比例,以及本科中医药院校、高职高专中医药院校与中等中医药院校的数量比例均严重失衡,突出表现是本科和中职院校多,专科院校少,不利于中医药人才的贯通培养。
课题组建议,研究制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3+2”贯通分段培养、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贯通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2”贯通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5+2”贯通分段培养等模式,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通道。
中职、高职、本科专业设置不同步,滞后于行业发展
据调查,各层次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均滞后于行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中职、高职与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不能同步规划,尤其是现代健康服务业需求的专业,高职设置不全,中职和本科尚未开设。此外,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追求“大而全”,中医药特色淡化。
课题组建议,要同步规划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目录(方向),坚持“适应需求,适度超前;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优化结构,统筹发展”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需求,适时增设和调整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目录(方向),开设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医药美容、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保险、中医药国际贸易等专业或方向,以适应百姓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
建议在中高职中医(学)专业中,增设中医美容、中医康复、中医正骨、中医食疗、中医养生、中医儿科等专业方向,为学生就业搭建更宽阔的平台,实现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中职可以考虑开设针灸推拿、健康管理等新专业;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可拆分为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四个专业。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结构,规范中医药职业教育管理
据调查,作为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主体的中医药高职院校,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1所、4所和4所,显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医医疗服务行业需求。调查还显示,每万人口中中医执业医师数,中部地区较低;中药饮片企业与中成药企业多集中在中部地区,但中部地区的中医药相关专业数量却少于东西部地区。这些数据显示出,中部地区中医医疗服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吻合度较低。
课题组建议,要加强对中医药职业院校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深化东中西部地区中医药职业院校在跨区招生、专业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中医药职业教育,缩小区域、院校和学科专业之间培养水平的差距。
课题组还建议,要制定并实施中医药职业教育各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规范各层次各类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设置,保证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立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制定并实施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评估标准,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符合中医药专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岗位准入制度,强化行业规范化管理。设立中医药通用工种鉴定机构,制定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课—证”融合。深化以“医教协同”为主体的临床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探索面向基层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