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7-07-24阅读量:931

“每年六七月是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们最‘揪心’的一段日子。”浙江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人事处处长朱盘安说,“教师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一直颇有怨言,改革稍有不慎,就会打击一批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面对教师们的改革诉求,2014年以来该校根据浙江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设计要求,通过建立价值导向、分类考核、能上能下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逐步突破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的难点,蹚出一条适合学校各类人才成长的路子。

  用好“指挥棒”,从唯论文课题到尚工作实绩

  “如何引导教师从重科研轻教学、唯论文课题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回归本位,实现个人进步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是学校此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的关注点。”温州科技职院院长徐和昆说,“该项改革推出后,学校教师开始更加关注课堂育人、更加关心学校和地方发展了。”

  以往,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论文课题越多、级别越高就越占优势,许多教师对教学质量和育人工作不太放在心上。此轮改革,学校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将教学质量5年考核中4A等列入前置报名条件之一,将其与其他成果等同视之。如教学型教师系列评聘高级职务,课堂教学质量量化分值占比高达40%,该比例明显高于科研业绩占比。

  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陈方丽就是该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入校以来,陈方丽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业绩连续5年考核为A等,这个业绩为她评聘教学为主型的副教授加了不少分,而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正是在这种导向下,教师们对课堂育人和教学改革比以往更上心了,近3年该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崇尚工作实绩,对教师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影响,教师的目光逐渐从仅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移到关心学校和地方发展上来。”该校教师对此都深有体会。

  过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学校经常会出现评上的人员对学校和地方发展贡献不大,而尽心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的骨干却评不上的怪象。如今这种现象不复存在,如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评聘高级职务中,学校将论文、课题、成果是否具有应用推广价值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强化其社会价值。

  把好“评价关”,从一把尺子量到多面镜子照

  “过去对教师的业绩评价都习惯用‘一把尺子’去量,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真实能力与水平,而且也招来了许多教师的不满。”温州科技职院副院长叶曙光说,“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突出教书育人、科研实效、社会服务、岗位贡献等多维度的评价。”

  如何变单维度评价、模糊评价为多维度评价、精准评价,是改革的当务之急。为此,该校在制定教师系列、思政教育系列、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社会科学研究系列等四大系列评聘办法基础上,根据价值导向,将量化评价与学校发展目标、发展导向紧密结合起来,确定量化评价体系,并经过多轮、多层面征求意见,将事后矛盾转为事前争论,实现公正、公平和客观评价。

  “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后,评聘指标更加明确,分值侧重更加清晰,也更能发挥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教师的个人优势与潜能。”朱盘安说。

  不仅如此,该校还将原来附加在专业技术职务上的各种利益进行剥离,促使专业技术职务回归本原,淡化资格。如在课时费方面,学校推出优课优酬制度,过去不论上课质量好坏,都是按照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定课酬,现在以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不论职务级别高低,课堂教学质量高的获得高报酬,充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守好“进出口”,从破除终身制到建立灵活制

  如何以压力促动力、以动力促潜力、以潜力促活力,让“新人”有出路、“老人”有退路,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是该校此次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

  为了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该校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设定为三年一聘,受聘人员要结合各自工作提出聘期目标,聘期结束考核时达不到学校的考核标准,下一聘期将被低聘。这项规定在全校上下已形成共识,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解决“源头活水来”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老人”该如何体面退下来。“老人”如何进退事关其个人利益与学校和谐发展,处理不当会给学校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为此,该校在制度设计层面,专门设置了名誉教授(副教授)岗位,对于达到考核要求且继续在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老人”,要确保其平稳、体面退下。徐和昆对正在推进的该项制度设计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