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发布时间:2016-04-29阅读量:1653

 

各理事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五年发展规划》经会长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希望各理事单位认真领会,贯彻落实,积极参与,协同推进研究会各项工作开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

2016年4月

 

 

 

附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五年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事业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研究会步入更加注重服务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研究会事业的科学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及研究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并编制本规划。

一、 形势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明确了“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方向。《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了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增强其自主性和活力。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会在推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范建设、示范引领,向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推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贡献。面对新形势,研究会要抓住机遇,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方面做出新成绩,在参与行业治理方面发挥社会组织的新作用,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的办会思想;坚持“立足研究、拓宽平台、深度服务”的工作思路。贴近实际,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贴近会员,为广大会员和高职工作者服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彰显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实现研究会事业发展目标,推动研究会健康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依法办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作为中国高教学会的分支机构和民政部统一管理的社团组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政部门相关规章的框架下开展活动,并积极向中国高教学会报告和请示工作,纳入中国高教学会的统一工作计划。

2.坚持学术立会。学会的宗旨首先是开展学术研究,本届理事会在学术上力求有新的更多的载体显现,有新的更大的成果诞生,为此,研究会将调整和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吸收更多从事高职研究与实践的新锐参与。

3.坚持中心导会。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综合性学术团体,瞄准会员和学界关切,努力把工作重点、活动安排和研究方向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与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协同与互补发展格局。

4.坚持服务兴会。研究会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上见成效、服务中心工作上出成果、服务理事需求上有成就,成为理事单位可信任、可依靠的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好网站、期刊、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服务组织和平台。

5.坚持合作强会。组织开展理事单位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教育部门与政行企会的交流合作,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与国际学术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研究会平台,推动与相关出版机构、企业集团、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合作。

三、主要目标

以全国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社团的平台优势,大力提高群众性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战略重点,到2020年,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上见成效、服务中心工作上出成果、服务理事需求上有成就,团结凝聚更多的理事单位,在研究、活动和实践中把研究会做强做大、做名做特,成为理事单位可信赖、可依靠的合作交流平台。

四、发展任务

(一)强化研究会的学术本位和研究本能

1.办好学术年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研究会的宗旨在于学术,研究会的本义在于研究,研究会的生命力在于学术活动、学术组织和学术质量,提高学术年会质量与效益,搭建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形成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带头做好科研工作的局面,提升学术年会的凝聚力,扩大学术年会的影响力。

2.做好专题研究,形成系列学术成果。重点开展热点和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重点围绕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技术技能积累、职业精神培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五个对接”实现机制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出版学术文集。

3.评好学术成果,引领高职科学研究。研究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论文评奖工作,通过评选引导和鼓励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继续做好研究会已有的各项评选表彰、奖励活动,不断提高这些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探索开展新的高质量的评选活动。

4.办好学会会刊,开辟高职教育专栏。继续委托天津职业大学编辑、出版会刊《高等职业教育》,围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刊载有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和新方法的研究成果,促成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的形成;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有关刊物上开辟高职教育专栏,拓宽研究交流平台。

5.办好学会网站,有效整合学术资源。在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指导下,改版升级学会网站“高等职业教育网”,继续将网站的“高职动态”“教学创新”“学生发展”“教师园地”“行业资讯”“专题专栏”等模块做细做实,促进学术交流;整合会刊、学会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手段与资源,通过有计划的集中报道、专题专栏等办法汇聚学术资源,实现优质职教资源的共享、协作和互补。

(二)拓展研究会的服务领域和参与范围

1.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争取在教育部职成司摆上位置,纳入高职高专处工作视野。组织政策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反映社会诉求,向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提交本研究会理事尤其是会长和专家委员们的对策咨询研究报告,在政府、社会和高职学校之间发挥桥梁纽带和缓冲器作用,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的信息调研与政策建议方面开展研究,扩大学术影响力,形成社会公信力。

2.服务理事单位。作为高职院校间访学交流的咨询和推介机构,继续做好在全国高职院校考察学访、项目合作、信息共享、专家推介、学术交流等领域沟通协调工作;通过搭建相关学术交流平台,帮助高职院校总结经验,论证专题方案,面向理事单位开展课题项目、会刊文章发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高职院校改革实践提供服务;引导、服务好研究会下属的工作委员会,推进研究会相关工作的规范开展。

3.服务上级学会。研究会作为经国家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术研究团体和开展校际协作的群众组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应积极承担上级学会的研究项目和工作任务,在争取科研项目、大会学术交流、各类评选、承担专题论坛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4.服务行业企业。拓宽与行业企业合作,帮助和鼓励各工作委员会同相关行业机构合作,引进资源,推进优势互补,积极搭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交流,促成产教融合、校区合作,在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和服务会员院校发展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在服务中彰显地位,实现发展,在合作中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影响。

(三)完善研究会的工作机制和组织建设

1.形成“五个一”工作机制。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每年出版一部研究文集,每年开展一项专题研究,每年形成一系列对策咨询报告,形成学术合力,扩大学术影响力。

2.完善组织建设。完善会长办公会议,建立会长、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微信群,讨论研究会重大战略,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完善常务理事会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常务理事单位的作用,审议通过研究会年度重要工作事项;完善研究会工作委员会管理制度;完善研究会的请假制度。

3.组建专家委员会。聘请前几届特别是八届理事会中担任副会长及以上其它重要职务的同志和相关方面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咨询指导、撰写回忆录和口述史,以丰富高职教育研究学术密度。

4.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明确学术委员会职责,学术委员会指导研究会开展学术活动,凝聚理事单位学术研究力量,提升理事单位科研能力,促进学术协同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依据民政部、教育部下放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管理权限的精神和要求,按照“科学发展,合理布局;优化组织,建设队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组织内部议事制度,建立内部民主决策机制,提升组织执行力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秘书处建设。

2.多渠道筹措学会经费。进一步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完善多元化、多渠道自营机制,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增加研究会经费。保障会费收入稳步增长,积极与社会各方合作,以优质的服务争取横向支持;继续保持现有经济来源,积极开拓其他服务,增强学会的自我“造血”功能。

3.加强研究会文化建设。加强研究会的作风建设,增强全体理事的法制意识,保证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形成依法办会、规范办会,团结协作、灵活高效的工作文化;积极倡导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加强行业学术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反对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术文化;努力建设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奉献服务、开放合作的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