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任重而道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大型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已三年,学生入校期间,拿工资、算工龄、缴社保,具有在校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毕业后,若考察合格即成为企业员工。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种“现代学徒制”,一经推出深受多方欢迎,但火爆的背后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招生即招工
武四海是无锡商院第一届“现代学徒制”学生,20岁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如果没什么意外,我明年一毕业,就可以在宁波星动力公司上海万达的一家门店当上店长。普通打工者要熬上三五年才能当店长。职业生涯就此开始,真的很不错。”
2013年,无锡商院工商管理学院与宁波星动力潮流百货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当时上百名学生参加了星动力的企业宣讲会。56名学生报名了“星动力”班,经过公司面试,包括武四海在内的45名学生顺利入选。
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梁幸平告诉记者,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由企业录用后,学生在校三年将计算企业工龄;学徒在企业实习期间领取学徒工资,毕业后还将补发在校期间的工龄工资;企业录用后,将为学生补缴学习期间的社保费用。
梁幸平介绍,目前“星动力”班的45个学生,全都愿意留在企业,“企业也很满意,大多数学生在下学期实习时都升到了店助,甚至可以胜任店长职责。”武四海谈起为何愿意留在企业,“一毕业就比别人多三年工龄,各方面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了。而且,愿意花这么多钱实行现代学徒制的都是大企业,待遇将来会更好。”
“以往是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现在是企业与学校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让学生与企业直接‘接触’。从法律上讲,学生就是企业的工人。”宁波星动力方面表示,之前也到人才市场招聘过,但适合的人才并不多,且还需后期培养,现在提前在学校培养“员工”,是企业解决用工荒的一种创新。
经过三年试点,中国特色“商科现代学徒制”达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梁幸平介绍,“学生一毕业就有三年工龄,薪水可达三四千元,明显高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酬。”
一个徒弟两个师傅
精细化、精确化、精益化。在“爱迪尔”珠宝班的教室墙壁上,代表企业文化的这九个大字格外醒目。班级文化模拟企业文化,制定考勤管理办法、个人业绩考核办法、重大事项决策制度、部门经理聘任与考核制度等,让学生提前对企业文化和管理熟悉起来。墙上贴满了学生的正装照。每周一,所有学生都必须穿上统一的工作服。
“现代学徒制,是订单式培养的2.0版本。”梁幸平告诉记者,他曾就订单式培养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的有80%,但一年后只剩50%,两年后只剩30%。“企业介入少,其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存在差距,最终造成资源浪费。而现代学徒制,就尽力进行了调整升级。”
学生入学,前三个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后三个学期以企业师傅培养为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进行操作,由企业师傅传、帮、带,实行校企协同,联合培养。
“在学分上,学校和企业课程几乎各占一半。毕业论文也需要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一起拟定题目,共同进行辅导。实际上,就是一个徒弟两个师傅。”梁幸平告诉记者,企业师傅传授课程,采取“通关”方式考核。教学效果与奖惩直接挂钩,促使其尽力带好每个学徒。学生需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
无锡商院院长杨建新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德、英、澳等国已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成长,可以有效缓解企业在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技能人才难题。”
2013年,教育部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专项工作,无锡商院承担了其中“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探索项目。经过两年实践,最近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路向何方
学校热,企业冷。这令“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院校挠头。
梁幸平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五家合作企业的背后,至少有二十五家企业在与学校接洽后选择了放弃。“一个50人的普通班,三年的培养,刨除学费,还要至少两百万元。企业需要支付80%以上,小公司根本不愿意投这个钱。”也有些企业愿意付钱合作培养“现代学徒”,但往往在教学上干涉过多,过于偏向企业。
目前,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产教融合,试点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然而在实践中,要想实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却困难重重,表现在:宏观上,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和对企业的促进机制,教育部文件对学校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企业没有足够约束力,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也没有操作性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中观层面上,缺乏专业服务机构和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微观层面上,职业院校缺乏相关管理手段、经验和能力,企业缺乏相应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和指导人员,实习效果差。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现代学徒制度进行顶层设计。”无锡商院院长杨建新介绍,“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出台了相关教育和劳动的法律政策,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比如,政府向企业进行岗位购买,供学生参与技能培训。”
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在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严格规定了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而实施“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要求职业教育有两个施教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学员每周在企业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
目前,国内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一部分企业都认识到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利益,正“带着镣铐”探索创新;同时,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也急需政府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推动政策改进,从制度设计上推进发展。
教育部相关人士表示,“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的一个重要试点,如果我们能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做起来,我认为这不仅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还能提高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