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

来源:发布时间:2015-06-25阅读量:1577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的最高赛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学子心目中的“奥林匹克”,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以来,至今已获7金8银5铜,谈到成绩,院长曹根基将其归纳为十六个字:“高度重视、科学指导、日常积累、从容应对”。他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能有幸参加大赛的学生固然是佼佼者,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大赛带给我们教学改革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理实“合璧”,大赛就是一个“洗礼”过程

“什么样的学生能去参加技能大赛,我觉得这体现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要有职业精神,能吃苦耐劳,其次要有技术水平,动手能力强,另外,团队意识也很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一方面,注重传导“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利用博世力士乐、欧姆龙、安川电机、海克斯康等国家著名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完成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接受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双重熏陶。另一方面,注重内化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教学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必须有效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完成真实任务解决过程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主要是自主学习,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使学生从‘模仿’到‘真会’。”

2012年,学院电气工程系有5名学生以单项第一名的成绩从学院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说实话,当时选拔的5名学生都非常优秀,大家都认真刻苦,积极备战,但是只有两名学生能够代表学院参加国赛。我们的学生非常令人骄傲,当时,我们必须要做出五选二的决定,结果出来后,另三名同学没有一个选择离开,坚持做陪练,直到国赛拿了一等奖。”曹院长说。

在采访中,曹院长不止一次提到“技能大赛就是一个‘洗礼’过程,每一个经历过大赛的同学,都会有收获。”

只有校企‘联姻’,国赛才能稳操胜券

“大赛要从企业吸收营养,只有校企联姻,才能稳操胜券。”曹院长说。只有关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才能实现大赛的真正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也为师生参加各类比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10年,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面积2.5 万平方米的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在常州、昆山、南京等长三角地区设立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产教园+工作站”合作育人平台应运而生。目前,学院与博世力士乐、安川机电(中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头企业,共建600多个校企合作实体,每年可以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上万人次。学院从开设订单班开始,逐步深化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为学院锻造优秀竞赛良才的同时,让广大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应各种生产任务。

“我们专业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指导老师根据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编写的,竞赛中运用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变频技术,也早就在企业所提供的专业生产线上实训过了。”

与“国赛”挂钩,专业社团“玩”真的

从学院团委获悉,全院现有专业社团25个,人数近1500人。各系专业社团通常与校内外各级别专业技能大赛挂钩,将社团活动与备赛训练做准备,培养了一大批参赛的“种子选手”。在学院“一系一赛”的制度下,各系社团的“技能高手”先通过了本系的技能大赛选拔出来,为校外各类“省赛”、“国赛”储备人才。

据介绍,学院高度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学资源,鼓励社团自主开发项目、组织活动,并从政策奖励、活动经费、训练场地等方面予以倾斜。

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里,大批专业社团活跃其中,同学们运用基地内各类资源,完成贴近生产生活的趣味项目,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学院的机器人协会,是学院五星级社团,已培养出了好几届“国赛冠军”。

第四届电气自动化与安装调试项目的国赛冠军邵伟,以高分被盐城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录取;2013年同项目的国赛冠军高逊达也被南京理工大学高分录取,他的搭档周旋则被地方行业领军企业天地自动化集团“一眼相中”,拿着让本科院校毕业生都羡慕的薪资,并受到企业师傅的好评。

这些从国赛舞台上脱颖而出的“指尖”创新高手,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珍惜学院优势资源,利用技能大赛舞台,脚踏实地地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才会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而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的成功典型得以“复制”,创造出更多的职教辉煌。